打人事件的幕后逻辑:为何点评高调,美团低调?
近日,打人又成了O2O行业的热门词汇,市场老大美团网和老二大众点评各执一词,都说各家的销售员工被打。其实谁被打了并不重要,O2O本来就是鼠标加肌肉的结构,在市场搏杀中展露肌肉,就难免会有摩擦冲突。况且,销售人员又不是香港电影中的黑社会,冲突达不到血溅街头的程度,要不是现在O2O概念正热,恐怕这种摩擦,都登不上报纸社会新闻的版面。
然而,事发后两家的反应耐人寻味。大众点评对此事表现的异常高调,不但官博发文,扬言要寄律师函,其高管也频繁受访,诉说委屈。针对一起偶发的小冲突,大众点评的反应似乎有些过激。不过,笔者的疑惑很快得到解释,网上突然出现大量关于大众点评进军三四线城市,美团销售压力巨大之类的文章,原来员工被打,只是无关紧要的由头,大众点评不过是借势宣传。然而这样做真的有用么?市场份额靠拳头打不出来,靠喊就能喊出来么?
其实,宣传的基础永远是建立在业绩和数据之上,否则所有的呐喊都会变成空话和假话。比如,大众点评方面的文章中称,因为点评进军三四线城市,美团已急火攻心,在业绩重压下导致管理失控。然而文章中却没有核心数据支持,只称大众点评在数十个城市实现反超。
这个逻辑就有些奇特,好像双方的全部家当就这数十座城,这数十座城市便是主战场。
第三方数据显示,目前美团全国市场份额超60%,而大众点评为20%。美团已覆盖1100座城市,在三四线城市市场拥有极高的占有率,在本地生活服务排名前100的城市中,美团有96座市场占有率排第一。试问,数十座城市怎么给上千座城市重压?更何况,按照第三方数据,这“数十座”的概数,也不过是吹牛罢了。
到底谁在急火攻心?看看两家几年来的发展态势便可一目了然。团购大战结束后,美团开始向本地生活服务O2O延伸,借助其在团购领域的绝对领先优势,搭建了众多垂直领域,形成稳定的T字结构,无论是电影购票还是酒店外卖,都做得有声有色,今年还开放了上门服务平台,全面深挖O2O领域。
再看大众点评,这家创立12年的老牌互联网企业,无论是在团购时代,还是在O2O时代,都反应迟缓,屡屡错失良机,最终只能退守北京和上海两地。今年5月,其在北京的市场份额更是首次被美团反超,腹地失守。面对农村包围城市的严峻形势,大众点评只能选择突围求生。其实几年来,大众点评一直喊着进攻三四线城市,但喊了几年,也攻不进去,可见进攻难度之大。随着美团市场份额不断提升,今年这一次三四线城市开拓,已经是大众点评的最后攻势,决定着大众点评的未来命运。所以说,这一次打人事件,在美团看来只是市场攻守中的正常摩擦,而在点评看来,已经是关乎生死存亡的大事。
这便是打人事发后,美团回应低调,大众点评回应高调的幕后逻辑。大众点评醉翁之意不在打人索赔,而在于吸引眼球,营造两家在三四线市场平分秋色的假象。而美团回应低调,便是不愿陷入对手圈套。毕竟千城在手,美团已有足够的底气和自信。
相关文章:
相关推荐: